电子邮箱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四川科普作家丨第264期:精准自主写作与“小羊圈文学”时代正到来
来源:公众号 | 作者:颜菁菁 | 发布时间: 2025-04-18 | 56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刊讯(颜菁菁) 2025年4月17日,由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科幻创作的未来”主题讲座在成都举行。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受邀主讲,深度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幻文学创作与产业转型的深远影响。作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与推动者,吴岩教授从20世纪70年代起投身科幻创作,亲历了科幻从边缘走向繁荣的历程。此次讲座中,他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前沿观察,为与会者描绘了一幅AI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织的科幻未来图景。

讲座开始,吴岩教授就开门见山,直言“当前科幻文学正站在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上。随着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技术既为创作提供了高效工具与全新平台,也引发了对创作主体性与人文价值的广泛讨论。面对“当AI能轻易产出‘点子’和故事,人类作家的价值何在”的普遍焦虑,吴岩强调,科幻文学始终是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前沿阵地。“它不仅是未来科技的预言者,更是人类伦理的反思者。”他呼吁创作者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同时坚守文学的人文内核,引导读者思考科技与人类命运的深层关联。

讲座现场,吴岩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科幻写作器“熔炼(β版)”,并指出人工智能已推动科幻创作迈入“精准自主写作”与“小羊圈文学”时代。所谓“精准自主写作”,即通过AI协作精准契合创作者需求,为科幻创意提供核心框架,实现创作方向的“指数级”拓展;而“小羊圈文学”则意味着科幻创作正突破专业作家圈层,走向全民参与的“小圈子”传播形态。“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羊圈’中分享科幻故事,这既是技术赋能的成果,也是文学民主化的体现。”吴岩解释道。

面对人工智能对创作生态的重塑,吴岩提出科幻作家亟需转型为“智能协作者”与“惯性破坏者”的复合体。他进一步阐释,科幻作家需深入理解创作中的“惯性区域”——包括既有作品集、评论体系、思想史脉络及读者对作品创新度的接受阈值,同时成为科幻模式的建构师与“问题解决专家”。“AI并非取代人类,而是将创作者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使其专注于更高维度的架构设计与思想表达。”

吴岩以自身经历为例,回顾了中国科幻从模仿西方到形成本土特色的历程。他认为,AI时代要求作家更主动地吸收科幻研究成果,掌握人工智能创作的底层逻辑,并在作品中融入独特的文化视角。“科幻的使命是编织人与环境、时间与未来的关联。在AI引发的认知革命中,这种使命将愈发重要。”

讲座尾声,吴岩呼吁学界与公众无惧技术浪潮,在科技与想象的交汇处拥抱变革。“未来的科幻创作将打破专业壁垒,成为全民参与的‘小羊圈’实践。而科幻作家,既是这场变革的引导者,也是与AI共生的同行者。”(责任编辑: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