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难忘的回忆
来源:四十周年纪念专刊 | 作者:松 鹰 | 发布时间: 2021-03-29 | 1437 次浏览 | 分享到:

难忘的回忆

——记自贡檀木林招待所省科普创作座谈会

◎松

在省科普作协成立四十周年盛典之际,回忆当年参加自贡檀木林招待所省科普创作座谈会的一段往事,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记得是19789月20日,清晨8点由成都出发,乘坐一摇一晃的火车, 下午将近5点才到目的地。第一次到自贡,走下火车,第一个印象就是房屋傍山耸立,这闻名遐迩的盐都,竟然是一座小小的山城。

几十名代表乘坐大巴前往招待所。窗右边是刀切般的石墙,需仰头才能望见顶上的建筑。窗左边是一条缓缓流动的大河,河水颜色很深,几乎像墨汁一般。大约二十多分钟后,抵达招待所。代表们大多四十多岁,有出版社、报社、电台、峨影的人士,各专县宣传部门、科协的头头,还有一些大专院校的人。其中有不少科普作者。听说整个座谈会有百余人,成都代表二十七人。

招待所环境幽静,树木葱茏,建筑很高级。林荫道两旁檀木参天,果树成林。静得可以听见鸟的啁啾。高低错落的四座楼房掩映在树丛中,满园桂花盛开,清香四溢。走到一号楼前,为一丛丛高大的桂花树所吸引。树上开满了金红色的丹桂,香气浓郁,令人流连忘返。就是在这座园林式宾馆里,将召开四川省科普创作座谈会,将酝酿规划四川的科普创作。我当时三十岁出头,从文坛转涉科园,几十张面孔大多很陌生。

次日上午,小雨。全体代表阅读上海“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文件。下午,在小礼堂听省科委副主任李力众作报告。李个子高大,声音洪亮, 精力充沛。他谈到科普工作的重要,对十七年科普成绩的肯定,四川的落后现状以及如何急起直追等。小礼堂门口,张贴着中国科协普及部以及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的贺信,还有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贺电,给代表们很大的鼓舞。

第三天,雨霁天晴,鸟语花香。檀木林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不少代表饭前在园子里漫步登跋,互相交换着对科普创作的感受和体会。会议安排全天分组讨论。成都代表分为两组,另有峨影、川台、出版社、科分院代表参加。讨论很热烈。从发言中才获知,有好些从六十年代即热心科普创作的作者,在文革中几乎全部遭到“文字狱”,被打成“小吴晗”、“小邓拓”,受到迫害。林科所一个清瘦的代表讲,他写过一篇介绍熊猫习性的科普文章,谈到熊猫由食肉到食竹的转变,结果文革开始时被批为“攻击我们国家吃不上肉!”还有一位迟到的眼镜代表,情绪激愤地讲述自己的遭遇,他搞科普创作至今所受到的打击,完全像一个“小媳妇”。与会者都发出同情的哄笑。

在分组会上,省科技报一个大个子编辑,还热情地向大家约稿。他坦言科技报现在发行量少,希望大家积极赐稿,并帮忙宣传。在会上我结识了一些新朋友。有大学教师,林业、卫生、生物战线的专家,和其他一些科普作者。深感大家身上蕴藏着热力,一种愿为中国科普做出贡献的巨大潜力。

第四天,除了例行讨论,下午在小礼堂参观小型科普图书展。有一套翻译引进的大开本彩色《科普文库》(荷兰编,香港译,格外引人注目,令人大开眼界。例如《飞行》《船》《头脑的秘密》《物质》《动物行为》等,每一本分册均从历史发展讲起,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还有好几本英文版百科全书类图书,给人印象深刻。

当晚,小礼堂放映电影《抓壮丁》。因为看过了,没有去。我同三位同龄的科普作者在客房灯下漫谈。在一种繁荣四川科普期刊热情的驱动下,我提出四人可合力编一本科普刊物,我们负责组稿,由出版社代出。这个提议有点大胆甚至异想天开,三人听后,一个极力赞成,一个态度折中,一个反对(认为行不通)。经过一番热烈讨论,意见终未统一。当年的日记,没有记下这三位新识朋友的姓名。凭记忆应是曾启治、刘春和、刘国铭。曾启治是中学老师,科普功底深厚,有老大哥风范。刘春和是

《成都日报》科技专栏编辑、科普战线的无名英雄,联系了不少作者。刘国铭是位小学老师、优秀的科普作者。

第五天,上午讨论。下午参观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和大安盐厂。颇有收获。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盐业史博物馆。馆内收藏陈列了许多以井盐为主的中国盐业史文物,这些记录了我国盐业发展的宝贵资料,很有价值。观看展览中获知,原来《天工开物》里所载的制盐,就是四川的情况。馆里还辟出了一部分,展览三年前1975刚发现的恐龙化石。这项发现当时轰动了世界,自贡后来因此成为“恐龙之乡”。参观大安盐厂,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百米高的两座提卤井架,看起来非常壮观。据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令代表们惊异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手工制盐作坊,至今仍在运转。时代在飞速前进,这里却几乎踏步不行。没想到传统的旧设备、旧工艺,竟然有如此的生命力。大家兴致盎然地参观了小锅、大锅、平锅、真空制盐等几种进步程度不同的制盐工艺,只有最后一种才称得上“工厂”,前面几种都只是“作坊”。

晚上,会上安排看川剧《谭记儿》。演得很精彩。

现在回忆起来,这次省科普创作座谈堪称是四川科普界的一次难得的盛会。这次会议由李力众、周孟璞发起,得到省科委的大力支持。当时参加座谈会的,有李力众、周孟璞、童恩正、周继尧、赵尔密、松鹰、曾启治、方守默、李贤琅、刘春和、刘国铭、刘佳寿等。周孟璞是成都市科委副主任,也是一名老科普工作者。童恩正是川大教授、著名科普作家。赵尔密是科分院专家。方守默是市科委的科普专职干部,《成都日报》的科技专栏就是她和刘春和一起策划的。会期总共安排了七天这也是空前绝后的。最后两天,有两件事情令人备受鼓舞。一是会议酝酿成立四川省科普创作协会,代表们填了会员申请表,都很兴奋。二是我们办科普刊物的愿望,终于获得支持,得以实现。特别是周孟璞主任对几位年轻人的热情建议,给予充分肯定。后来决定刊物由四川省科普创作协会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刊名定为《科学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