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颜菁菁)前不久,一场关于“中国科幻的传统”的座谈交流在成都开展。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调研组与川内30位科幻创作者、机构负责人展开深度对话,这场持续三个半小时的座谈会,探讨四川科幻基础与发展动能,调研探索科幻发展未来路径。
座谈会上,成都科普研究所所长、四川科普科幻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松鹰作主旨发言。他从四个方面建议如何在培养科普科幻创作人才和创作优秀作品上发力:一是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从国家层面培育“文理兼修”创作队伍。在教育体系中强化科学与人文融合,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增设科普创作相关课程,培养具有科普意识和创作能力的人才。二是积极发掘科普平台资源,拓展科普作品的传播渠道。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将优秀的科普作品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普作品的推广和普及。三是建立创作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科普原创活力。设立科普创作奖项和基金,对优秀的科普作品和创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四是鼓励科普创作人才进行原创性创作,避免简单的复制和模仿。同时,加强对科普作品的版权保护,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主持调研座谈会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春法充分肯定了松鹰的发言建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郝贵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玲等出席座谈会。